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联系我们
网站首页 家族文化 家族新闻 家族名人 宗谱搜索 联谊活动 视频图片 家族基金 家族论坛 联系我们
 
宗族历史  
宗族历史
当前的位置:首页 -> 宗族历史
 
百忍堂的由来
日期:2017年12月28日 浏览[2613]

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百忍堂的由来

张艺救秦王

  据《旧唐书》记载:寿张县(今濮阳市台前县)张家庄村张公艺(公元577-676年),以 “忍、孝”治家,九世同居,和睦相处。

  隋朝末年,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(今山东济宁)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,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,围攻捉拿。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。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,一条河挡住了去路。河上有一独木桥,李世民身负重伤,人困马乏,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。巧在这时,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,他见一壮士跌入水中,忙叫人救起,扶到家中,给他治病养伤,并用祖传的百年堂阿胶给他调理身体,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。当时,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。李世民登上皇位,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。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"义和广堂"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。

  当使臣来到张家庄时,张公艺正在召集人员在当年李世民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。使臣回京禀报给唐壬,唐王便批资修建,并派尉迟敬德监修。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长约60米,宽6米,高7米。始建于唐贞观九年,距今1300多年。后来此桥被称作 "访贤桥"、"古贤桥",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

唐王访贤

图片百忍堂庙墙画唐王访贤   张公艺九代同堂,子孙繁众,人财两旺,对这个大家庭,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。有说当家人公平、管理有方的,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,议论等等。逐渐远扬。这时,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,他不断听到这个消息,却一直在想:国家有严禁的法令,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,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块生活,哪能这么好管理?就说他这个皇帝一家吧,吃穿不愁,都读过四书五经,成天讲的是仁义道德,按说是通情达理的,但是一家人还合不到一块呢!

  他老子李世民,上有哥哥建成,下有弟弟元吉,为了争夺皇位,兄弟之间互相陷害,最后在玄武门动了手,把两个弟兄杀死。他又想到自己,皇后武则天原来是他老子的妃子,他登基以后又娶了过来,当了自己的老婆。我们皇家还这个样子,平民百姓咋能这么和睦?可是,在他未继承皇位之前,包括他老子李世民在内,历代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都有表彰,这些他都是知道的。因此,引起他的注意,决定非得其视察不可。这时,他和皇后武则天正要去泰山封禅,所以绕道郓州寿张县(唐属郓州)到张公艺处查访。

  于麟德二年(公元六六五年)五月,派司空英国公李绩少师高阳郡公许敬宗,右相嘉兴县陆敦信左相巨鹿窦德玄为检校封禅使,先行准备。十月丙寅,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出发。十一月到达寿张地面,离张公艺四里路的付家路口、程岗两个村庄,驻扎在那里。高宗武皇后驻付家路口,兵马安排在程岗村。从此,付家路口更名为东影唐王西影兵的说法)。带领随从官员到张公艺的古贤村去询访。

  张公艺非常惊恐,唐高宗向他说明来意,然后随同张公艺观看了他们家庭的全部环境。只见他们住有四百个生活区,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,男女服装统一制作,据个人可体而选。凡有探亲的妇女,无论是谁的孩子,不讲喂亲疏远,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,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。同时,张公艺向唐高宗还介绍了其他的一些情况,张公艺说:“我们九世同居,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饮,每到吃饭时间以击鼓为令,群坐餐厅,予以内外,男女分别入席,老人在上,晚辈在下,儿童另设桌凳,谦恭礼让,上下仁和,雍睦熏蒸。

  唐高宗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,便取俩梨,看张公艺如何处理。张公艺接过,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,入缸注水,鸣鼓集合全家,没人用小匙饮汁一口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尝到,这些记载至今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。

  这个大家庭不但人义气,家畜也与别不同,养犬百只亦效家风有序,缺一不食。据说,唐高宗还看了喂犬的情形。直到现在还有“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”。为了表达百犬的义气,后来张家为它们设立了“家戌林”,也叫“狗坟子”。图片

百忍堂墙画百犬等食   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的钦佩,认识到张公艺九世同居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。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,张公艺写了一百个"忍"字,并详细说明了"百忍"的具体内容:父子不忍失慈孝,兄弟不忍外人欺,妯娌不忍闹分居,婆媳不忍失孝心……


  张公艺说,九世同居人口众多,每日事出频繁,难免彼此之过,但都能以互相谅解,求大同,有小异,全家人之心,同一人之心,一人之心,为全家人之心;名利之事不计较个人得失,并且互相谦让,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其和气致祥的优良作风,“百忍”二字是以团结在家庭这方面,代表每个人都有涵养性之意(张氏家族的百忍堂号就是以此而称)。唐高宗深受感动,潸然泪下,于是,赏赐他许多缣帛,并免除其丁赋徭役。高宗听后倍受感动,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,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,并亲书“百忍义门”四个大字,敕修百忍义门。

  唐高宗泰山封禅历时六个月,至乾封元年(公元六六六年)四月未返都长安。又敕诏出银,御书南官司给张公艺修建了一座“百忍义门”,张公艺去世后,后人为纪念这位"忍、孝"治家的贤人,为他修建了"百忍堂",永志纪念. 从此家声丕振,永贯古今。

古贤大桥彪炳千秋

图片古贤桥遗址  古贤桥又名访贤桥,位于台前县孙口乡临黄大堤脚下,张公艺故里古贤村就是因为在此桥以北,解放后于一九四七年改为桥北张。另外,在这座桥的桥头上还有一个村子,村名就叫古贤桥。据张氏族谱和地方史志记载,访贤桥就是因为唐高宗访问张公艺驻跸于此而得名。清康熙十一年(公元一六七二年)县令曹玉珂在桥头立了一石,

上书“唐高宗驻跸访贤处”,此碑一九四七年因黄河防汛,远去筑坝了。

  古贤桥已淤没地下了,一九九三年一月六至七日(农历十二月十四——十五日)两天的实地钻探得知,该桥位于古贤桥村南,南距临黄大堤约1.5公里。桥身呈东南——西北方向,砖石结构,长五十二米,宽六米,桥基至桥顶七米,桥顶淤没地下四米,取得了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。同年二月五日(农历正月十四)将宣统元年(公元一九零九年)后二月的《重修访贤桥碑记》立于古贤桥遗址,全文抄录如下

  “宇宙间胜迹所留,古今竟传为美谈,况王趾亲临之地,土地风俗俱增新色,不尤为令人美谈乎。是处旧有访贤桥,积石成路,所以通行人也。当桥梁未修之前,河水 涨溢,往来不便,我始祖公艺遂将自己地址,鸠王疏财,筑修桥梁,以便行人。及至唐之高宗访我始祖齐家之事,驻跸于此,此时贤人君子名为访贤桥,至今犹有残碑宛然在兹也。逮我清朝自咸丰年间洪水自西南而来,遂将桥河淤掩,向之视为泽国者,今则变为膏壤矣。本族人未及暇耕,遂招佃户耕种,讵意,佃户抗主不归,结怨成讼。幸蒙天奎公判断,,不准别姓互争,又蒙明经进士闫公而谕尔,张姓重修碑记,以志古迹之,未泯永免后患,今上承闫公之命,建碑桥旁,庶几永垂不朽也夫。”

  护桥地十六亩,许耕种不许当卖

 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已酉后二月上浣吉日立

 


  打印 | 收藏 | 关闭
九湾二甲张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:固镇县城中医院西20米 联系电话:13965269699 皖ICP备2024039859号-1技术支持:华迅网络